2013年11月29日 星期五

為何年輕人找不到好工作?

這篇文章是我在聯合新聞網的第三篇專欄點這裡)。把專欄文章貼到部落格的時候,我會補充一些前言後語、增強一些原本太省略的部分等等,讓已經看過文章的人可以有多一點收穫。

這篇文章的出發點很簡單:台灣最近面臨22K、上班族薪資倒退16年等等問題,有許多「成功人士」都發表意見說,這要怪年輕人不夠努力。然而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photo credit: Frederic Poirot via photopin cc

這些成功人士希望年輕人「在工作上發揮熱情」,然後再「想辦法爭取高薪」;不過奇怪的是,如果你正在做的是一個無聊的工作,是要怎麼發揮熱情?這就好比你和一個不喜歡的人交往,用什麼方法才能愛得死去活來?

別傻了,不可能的。

當然我不是說,所有的工作都很無聊。只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永遠是最有生產力的方法。

這篇文章裡,我找了一些證據,來說明「未來的職場不會再像過去」,所以30年前的成功方法已經不管用了。老人們總說自己以前很苦,年輕人日子很幸福,那種美好的時代正在結束,未來的年輕人,只會比現在的老人更辛苦。

過去的成功人士的建議,不能說它們錯,他們應該是立意良善,從親身經驗給出一些教誨。只是時代已經改變了。過去,我們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輕鬆一輩子;未來,這種好康已經不會再有,我們能努力的,只有創造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還有興趣,就繼續往下看文章吧!


為何年輕人找不到好工作?


台灣經濟社會近來面臨「實質薪資倒退16年」「大學生起薪22K」等困境。許多論述把矛頭指向這一代年輕人「不夠努力、沒有競爭力」,偶爾還夾雜「年輕人已被中國、韓國(或其他某國人)比下去」的批評。

許多社會賢達發表意見,有人說找不到工作是年輕人要反省,因為「政府沒欠你一個工作」;也有人用緬懷先烈的方式希望年輕人「別讓前人熱血白流」;有自己苦過來的老人建議年輕人「求職別計較多少K」;還有大老闆希望年輕人不要再抱怨,因為「再吵連15K都沒有」。

這些賢達們的建議大致可以歸納成「我們以前多苦多難、你們現在多混多懶」,他們苦口婆心地希望年輕人停止抱怨、重拾往日的打拚精神,明天才會更好。


這些論點告訴我們,首先在求學階段就要多努力(不要蹺課、不要一直上網);畢業後求職也別太計較薪資,應徵到一個工作之後,就在工作崗位上認真努力、爭取提高薪資的機會;最後就是別太計較生活品質,因為我們以前比你們更慘……

我們相信前輩們的立意良善,是以親身經驗來建議年輕人「如何找到好工作」。但問題是,如果未來年輕人的工作,大部分都是過去沒有、現在也還沒出現的(當然,前輩們也沒經歷過),那聽他們的建議還有沒有用?如果未來的職場不會再像30年前,那我們繼續用過去的打拚模式來努力,還有沒有效果?

未來60%的工作還沒出現,等你發明


根據英國創意文化與教育中心(Creativity Culture & Education,CCE)針對2500多所學校的研究估計,目前還在求學的孩子,畢業後所從事的工作有60%還沒有被發明

而《世界是平的》作者湯馬斯.佛里曼(Thomas Friedman)也在《紐約時報》的專欄寫道,「上一代中產階級賴以維持的東西──中等技能拿高薪──已經變得愈來愈不可能,……現在只有高等技能可以拿到高等薪水。所有中產階級工作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被提升、淘汰或降級了。」

也就是說,「現在好好念書考大學,以後自然會有好工作等你」的世界即將不存在,即使你學到了上一代能領高薪的中等技能,以後也領不到高薪。未來不會有好工作給你應徵(因為最好的工作根本還沒出現),除非你自己創造一個好工作。


年輕人為什麼找不到好工作?可能是我們對於「找工作」的想像太簡單了。

上一代人還在建議我們「應徵的技巧」(溫良恭儉讓),如何「在一個工作裡努力打拚」(用30年前的方式),要求你要把自己塞進一個「現有工作」的框架中,努力去符合它的需求。所以我們會聽到某些血汗企業家理直氣壯地說:「我創造就業機會給你,你應該感謝我、少抱怨!」

但對未來的年輕人來說,「創造自己的工作」的能力,要比「應徵一個現有工作」更為重要。

上一代的老人對新一代的年輕人總像在雞同鴨講,可能有部分原因在於,年輕人已經慢慢察覺過去的經驗不再管用。與其把自己「硬塞進一個現有工作的框架中,發揮工作熱情」,我們更需要「把自己的熱情做成一份工作」,才能開創更多機會,而這也是未來更需要的能力。如果把大部分力氣用在迎合過去,那誰來開創60%還沒被發明的工作?


找老闆不如找客戶;找工作不如創造工作


過去,學校是唯一學得到知識的地方(所以難得借到一本原文書當然會很珍惜),但現在只要上網就可以學到知識(當然你要有區分真假資訊的能力),你能用自己知道的東西「去做點什麼」,遠比「你知道什麼」更重要。

想「創造自己的工作」,比起乖乖聽話,你更需要好奇、固執、願意冒險的心。賈伯斯所說的stay foolish, stay hungry,也沒什麼謙虛的意思,反而更像魯莽、自大、飢渴、呆呆向前衝、相信未來會有好結果。

在主流商業雜誌裡被吹捧的Google、Youtube、facebook……哪個不是「上網」搞出來的?從「我想找到知識」「我想跟同伴分享影片」「我想認識正妹」的欲望,也可以創造出過去完全沒有的就業機會。

那些「我們過去很用功,反觀年輕人只愛上網」論述的問題是,一面說學生上網都在搞一些不相關、不入流的資訊,然後一面問為什麼台灣沒有facebook創業家?(更何況你要怎麼判斷哪些資訊才夠入流?哪些知識才和未來就業足夠相關?)


佛里曼說:「我這一代人挺好混的,可以去『找』一份工作,但是將來我們的孩子,更需要發明一份工作。」

商業思想家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說:「我小孩畢業時,我會建議他們去找客戶,而不是找老闆。」

台灣的社會賢達卻還在告訴孩子:「因為你們不像我們以前那麼拚,所以沒有工作、薪水低。」




5 則留言:

  1. 說的很好,我完全認同,給你按很多個讚
    我也補充我的解讀分享
    年輕人找不到好工作的原因,有一部分原因是台灣的人口紅利快速消失
    一些既有的行業規模都在萎縮合併,例如 金融業 公務員 教師 還有過去父母想的到 子女可以做的行業都有這樣的現象
    以我本身金融業為例 ,入行時我是專員,過了10年,35歲了, 才升為副理。
    而我的入行師父他在32歲時就已是經理了,而過了十年,他也才升一階成協理
    是不是我們能力差呢,又高我們一層級的前輩,他在36歲早已是協理了,現在也還是協理
    更令人驚訝的是,我們根本沒有找新人,我35歲了,從來沒帶過人

    回覆刪除
  2. 意思是說 我們公司現在已經沒有專員 襄理這些職稱了, 我依然是最菜的,尾牙,部門旅遊一辦就是10年~~~哈
    這些既有行業雖有專業知識,但其實相對容易學習,而且工作輕鬆薪水高,但為何沒有新成立公司來分一杯羹呢?,這是由於進入門檻很高
    但是整塊餅是逐漸萎縮的,也沒那麼多事情可以再找新人了,新人沒有機會進入這些肥缺

    回覆刪除
  3. 台灣人口結構
    Age (yrs,K) Male Female total Title 備註
    0-4 498 455 953 小北鼻 雙語幼稚園
    5-9 597 545 1,142 寶貝 雙語幼稚園、精通七項才藝
    10-14 775 712 1,487 小屁孩 明星私立中學
    15-19 829 764 1,593 不想理 準備出國念書
    20-24 818 762 1,580 沒人理 留美博士、精通四國語言,10張證照依然失業
    25-29 936 935 1,871 高專、約聘 注意到了嗎,襄理直接消失
    30-34 985 1,014 1,999 副理 工作末班車,不需指導新人
    35-39 860 901 1,761 經理 國立大學
    40-44 898 918 1,817 協理 留美博士
    45-50 915 936 1,851 副總、協理 留美碩士
    50-54 847 878 1,725 副總 碩士
    55-59 744 780 1,524 總裁 大學
    60-64 483 513 996 總裁 大學
    65-69 344 379 722 董事長 專科
    70-74 294 346 639 董事長 中畢
    75-79 231 260 491 董事長 小畢
    80+ 296 297 592 董事長 小畢

    回覆刪除
  4. sorry 更正
    65-69 344 379 722 董事長 專科
    70-74 294 346 639 正在找接班人的董事長 中畢
    75-79 231 260 491 精神領袖的影子董事長 小畢
    80+ 296 297 592 感慨無人可用 復出的董事長 小畢

    回覆刪除
  5. 正文第二段最後一句"還有大老闆希望年輕人不要再抱怨,因為「再吵連15K都沒有」。"那個新聞我有看,講這句話的人用意是要現場與會的人不要只是情緒性的發言(吵架),並非如媒體或版主所言是"大老闆希望年輕人不要再抱怨",只是很多嗜血的媒體故意斷章取義,扭曲事實。我很喜歡版主的文章,不過這個地方還是修正一下比較妥當。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