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身分地為可以從幾個指標來觀察,例如見到此人之間必須通過幾道門(A),此人有幾位助理(B)、幾支電話(C),這三個數字再加上此人辦公室的地毯厚度(D),就成了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身分地位公式」──數字愈大,地位愈是仰之彌高。
如果大家以為組織也可以用這樣的公式來衡量,那就錯了。
一個組織的活力,基本上和辦公室的華麗程度成反比。最有活力的公司經常是在凌亂不堪、將就使用、甚至還在施工的環境裡打拚,而最具歷史意義的雄偉建築物,往往養著成效不彰的部會。
![]() |
這本書很有趣,幽默諷刺、我看了大笑的地方快要20個, 1958年一個英國紳士寫的,到現在都管用。 |
從考古或歷史演進來看,在在證明了──完美的規畫就是衰退的表徵,完美代表有結局,而結局代表死亡。忙於開發與進步的組織,不會有時間規畫工作環境,還有更多重要任務需要完成,只有瀕臨倒店的組織才有辦法規畫完美的辦公室。
(不過千萬不要以為,把美麗的辦公大樓砸爛,就可以挽救你那奄奄一息的組織)
以上不是我說的,是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的其中一條。
進入正題。以上的故事跟這篇文章的主旨完全無關,只是我最近忙於俗務(賺錢),老是無法專心做事只好亂看書,心裡出現了涼宮春日的煩悶,所以決定來寫部落格。
成為自由工作者/自由編輯(自稱)以來,我常常困擾於一個問題:無法對別人解釋我到底在幹嘛。我想了半年,終於在前幾天得到解答。
如果有人問我在幹嘛,我想這樣回答:「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並且想辦法賺到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