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

台灣市場小,那市場多大才算大?

部落格隔了快一個月才更新,原因是最近忙著賺錢趕案子。終於花掉半個月,把一個月的工作趕完,現在可以偷閒來做(我熱愛的)不正經的研究。

最近多了一個工作,在聯合新聞網寫專欄,內容是對台灣經濟社會的評論(實在太正經了,跟這個部落格形象好不符合,不過我也會寫一些認真的東西啦)。

預計會在這個專欄裡面討論一些「被大家習以為常」的觀念,但我並不那麼認為。這些事情的真相是怎樣,我也不確定,只是如果只准有一面倒的聲音,那這世界也太無聊了。

以下就是第一篇專欄,原文發表於http://mag.udn.com/mag/news/storypage.jsp?f_ART_ID=473815

本文討論的是「抽象的市場」,不過圖片就來一張「實際的市場」吧!
ps.我不認為這兩者有很大的差別。

在台灣,凡是提起商業經濟的話題,必然會出現的一種論述是:「因為台灣市場太小,所以沒辦法……」

例如:
「台灣市場太小,內需養不活自己,所以一定要外銷。」
「台灣市場太小,無法產生規模經濟,養不活汽車工業。」(或其他需要規模的工業)
「台灣市場太小,很難發展品牌。」
「台灣市場太小,規模不足以支持電影工業,所以國片無法跟好萊塢競爭。」
「台灣市場太小,服務業、文創這些無法外銷的產業,都沒有競爭力。」

……類似的觀點流傳太久、重複太多次,以致於「台灣小」幾乎成為不可質疑的觀點。但話說回來,每次聽到別人說「台灣市場太小」之後,你好奇地追問:「那,市場要多大才夠大呢?」卻從來得不到明確答案




有些大老闆說:「大概要人口五、六千萬的國家,才能靠本土市場培養出國際品牌。」似乎台灣最好要有5000萬人口,市場才能讓大家滿意。很多人說南韓之所以有三星、現代等品牌,能培養出電影工業、流行偶像,就是因為他們有比台灣大上一倍的國內市場。

但這樣的「人口論」很容易找出反例,我們從沒聽過奈及利亞(人口1億7300萬)、印尼(人口2億3760萬)有什麼知名品牌、汽車工業、電影產業。反倒是人口700萬的香港有電影工業、人口800萬的瑞士以勞力士、Swatch手錶全球知名,人口1700萬的荷蘭也有飛利浦、海尼根啤酒這些國際品牌,甚至人口1000萬的捷克也有一家Skoda汽車。

當然你可以說這是基於經濟發展的歷史條件,歐美國家工業革命領先其他地區100年,而香港電影、瑞士的手錶、荷蘭的家電、捷克的汽車也不僅僅是靠國內(太小的)市場餵養。「市場小必須靠外銷」似乎仍是不可動搖的經濟概念。

然而,全世界人口最多、身為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也還在靠出口發展經濟;印度、巴西、印尼這些人口大國也在「努力縮小貿易逆差」;就連德國、日本這些先進國家也在用政策推動出口。無論已開發或開發中國家,世界前幾名的人口大國都覺得不能靠內需,一定要拚外銷,聽起來好像只有美國市場才夠大,其他國家的內需都不夠發展。

原來,不是台灣只有2300萬人的市場太小,就算印尼2億3000萬人的市場也不夠大,而要不要拚外銷,和人口幾千萬也沒有太大關係。

奇怪的是,我們嘴巴上罵美國帝國主義、只有全球1/20的人口、卻浪費了1/4的資源,這種生活方式絕對無法繼續;但是身體卻很誠實地生產好多貨物,把其中最好的產品外銷到過去,鼓勵美國人消費之後,再回頭得意洋洋地說自己「拚外銷」很成功,接著又繼續罵美國人浪費……。

人口1000萬的捷克也有汽車工業喔!可惜2300萬人口的台灣市場太小,規模不足以無法發展汽車業。

基於「台灣小,拚外銷」的觀點,過去40年來,台灣社會總把製造業放在第一位。從早期的紡織、成衣、雨傘、腳踏車,到現在的電腦、科技產業。大老闆批評現在的年輕人只想開咖啡店;商業雜誌調查台灣人愛創業,但大多卻投入餐飲、文創這些「做不大」的內需導向市場,愈來愈飛不出國門,沒有放眼世界的雄心。然而,台灣的內需市場到底有多小呢?

我們滿街可以看到便利商店,是典型不做外銷的服務業,統一超商2012年營業額是1345億元,第二名的全家便利商店也有539億。當然它們還是比不上仁寶(年營業額6000億元)、宏碁(5000億)、華碩(4000億)這些製造大廠,不過,如果你的公司年營業額沒有破千億,最好不要說台灣市場太小,內需做不大。

市場永遠不會太小,市場永遠是做大的。IBM創辦人Thomas J. Watson曾說:「我認為全球電腦市場大約只有5台。」今天卻成為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產業。

我們誠實的身體明明吃著麥當勞星巴克、在便利商店集點兌換Hello Kitty和彼得兔、去電影院看泰國鬼片、到書店買《哈利波特》和皮卡丘、看電視裡的少女時代演唱會,為什麼嘴巴卻說出「餐飲和文創規模做不大,沒有外銷競爭力」?

台灣市場到底有多小?市場又要多大才夠大?餐飲、服務、文創是不是沒有競爭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只看你的觀點怎麼看。


年輕人都只想開咖啡店、搞文創,這些產業規模做不大,唉年輕人太沒志氣了。
咦?你手上拿著一杯星巴克是怎麼回事?


=====正文結束=====



以下是專欄刊出之後,我又補上的一些資料,放在部落格供大家參考。

我們最常聽到「中國有超過13億人口,光上海就2000萬人,那是多大的市場啊!」但是對於有1億8000萬人口的巴基斯坦、1億1700萬人口的墨西哥、9800萬人口的菲律賓、8660萬人口的衣索比亞,這些國家的市場夠不夠大呢?

那換做以下這個「比中國小一點、但有錢一點」的市場,大家認為它夠大嗎?
指標1:墨西哥的總人口1億1740萬人(「小市場」台灣的5倍)。
指標2:墨西哥的GDP總額是1兆1770億美元(「小市場」台灣的2.5倍)。
指標3:墨西哥的人均GDP是1萬0247美元(「大市場」中國的1.7倍)。

雖然比不上中國人多,但墨西哥人口好歹也有是台灣的5倍、總體經濟規模有2.5倍,不過我們幾乎沒聽過「墨西哥市場很大,台灣企業趕快把產品外銷過去!」的說法。附帶一提,墨西哥的經濟規模比南韓還大,想像得到嗎?

墨西哥的經濟規模比南韓還大,你有聽過什麼知名品牌嗎?


【附表】全球各國經濟數字,從哪裡開始市場才夠大?

國家
人口(排名)
GDP總額(排名)
人均GDP(排名)

美國
31640萬人(03
156800億美元(01
49922美元(11
中國
135910萬人(01
82270億美元(02
6076美元(86
日本
12730萬人(10
59640億美元(03
46736美元(13

台灣

2330萬人(51

4740億美元(27

20328美元(38
新加坡
530萬人(116
2760億美元(36
51162美元(10
南韓
5020萬人(26
11560億美元(15
23113美元(33
泰國
6590萬人(20
3660億美元(32
5678美元(92

印尼
23760萬人(04
8780億美元(16
3910美元(104
巴基斯坦
18380萬人(06
2320億美元(44
1296美元(143
奈及利亞
17360萬人(07
2690億美元(37
1631美元(134
墨西哥
11740萬人(11
11770億美元(14
10247美元(65

菲律賓
9820萬人(12
2500億美元(40
2617美元(124
越南
8880萬人(13
1380億美元(57
1528美元(137
衣索比亞
8660萬人(14
420億美元(82
483美元(175
埃及
8360萬人(15
2570億美元(39
3112美元(119

哥倫比亞
4720萬人(27
3660億美元(31
7855美元(72
南非
5300萬人(25
3840億美元(29
7507美元(73
伊朗
7680萬人(17
5490億美元(21
7211美元(77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各國GDP、人均GDP為名目值,來自2012年IMF所公布的數字)



新加坡市場夠大嗎?雖然人均GDP很高,但人口很少,經濟規模不如台灣。新加坡絕對是比台灣還堅持「本土市場太小」的國家。

那麼南韓呢?人口有台灣的2倍、人均GDP差不多,因此經濟規模也是台灣的2倍,大部分人可能覺得南韓市場夠大了。但是15年前,南韓的經濟規模比台灣還小(所以大概15年前南韓市場太小,不知道怎麼搞的15年後就夠大了啊……)。

我甚至聽過「泰國是東南亞第二大市場」的說法,但其實泰國的經濟規模比不上台灣,只是人口多而已。

台灣市場到底有多小呢?市場要多大才夠大咧?看看大家怎麼想。

55 則留言:

  1. 臺灣不是太小,臺灣是短視近利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篇是完全沒有邏輯的文章。作者並沒有破除什麼迷思。市場大小是相對的, 台灣內需市場相對人口多的國家的內需市場小是事實, 而市場小也相對容易飽和也是事實, 台灣現況的困境是如何突破飽和市場 - 如果要討論如何利用內需市場, 不是討論台灣內需市場可以比大國大, 作者即使一昧想要企業回到飽和市場裡競爭, 倒不如討論如何擴大內需市場或開拓新的內需市場。

      刪除
    2. 樓上是真的看不懂還是為反駁而反駁?
      重點就是其實臺灣這個經濟體並不小,而你直接就說『台灣內需市場相對人口多的國家的內需市場小是事實』來完全忽視這篇文的論述,並以此出發來扭曲文意,造成臺灣市場就是小與飽和的錯誤說法。
      事實上,全球「成熟」市場哪個不飽和?事實上「新興」市場也不是指說未飽和還有很多空位的意思....

      刪除
    3. 我最愛看匿名狗咬狗, 加油; 喔對了, 沒有邏輯+1

      刪除
    4. 有辯論是因為有想過,這些都沒錯,應給予尊重,別用甚麼"狗咬狗"之類的話來形容他人吧。

      刪除
    5. 所以這篇文章的結論是?台灣應該不要那麼專心於外銷因為本土市場還有高潛力?
      資料很多,建議是甚麼?

      刪除
    6. 短視?
      我父親的朋友的公司聘了博士來搞研發,
      結果是上千萬的研究經費,加上上千萬的成品堆倉庫,
      最後公司倒閉,老闆跟博士對簿公堂。
      你憑什麼說台灣短視?叫別人研發不會痛,
      到你身家幾千萬的時候,看你有沒有種梭哈研發。

      刪除
  2. 我以前就一直很懷疑說"台灣內需市場太小"這樣的說法根據是哪裡來的?
    論人口,台灣人並不算特別少,
    而且城市密集,應該比某些地廣人稀的國家(ex紐澳)容易推一些商業活動
    (而且論資本主義化程度也完全不輸)
    論GDP,也算是從前面數比較快的國家
    論經濟規模,也並沒有特別輸

    但是大老闆跟政府高官們好愛用"拼外銷"當理由
    拼命壓低台幣,
    犧牲普通勞工的國際購買力來成就大老闆們的事業
    拼命壓低勞力薪資
    這樣東西才好賣出口,而不管本地勞工薪資低會導致消費力下降
    一講到本地消費力下降,又頻頻鬼打牆說"不能只靠內需,會活不下去!"

    回覆刪除
  3. 有意願且有能力買的人的總和才是市場
    台灣在apple產品的銷售總是不在第一波 應該有它的市場考量點

    回覆刪除
    回覆
    1. 如果考慮到大多台灣人只肯把錢花在吃喝嫖賭、房/車/名牌上,對其他的生活品位趨近於零,也不覺得非實際可見消耗的創意、美術、知識有價值等等的部分來說的話,臺灣市場是真的很小。

      刪除
    2. 有人說非洲人都不穿鞋 所以沒有市場
      也有人說非洲人都還沒穿鞋 所以市場超大

      市場是養出來的


      就像是網路通訊軟體Whatsapp Line把電信簡訊服務打趴一樣
      打破既有的既定的方式,就有活路

      刪除
    3. 狂推樓上匿名
      市場是養出來的+1

      其實文章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明確定義出"市場"為何物
      但除此之外,這篇文章至少讓我們作文創、做APP的年輕人
      還抱持著一個小小的夢想,我認為這就是這篇文章最大的價值

      刪除
  4. 個人淺見 也可能會被打臉
    主要是開放問題 市場內需小 相對地不敢冒險的人多 要完全開放喪失很多產業
    才會有所謂的挑戰全球的決心 內需自給自足 在這12年來鎖國和親中政策 以及辦到了
    只是大家不滿於現狀 但又無法改變 所以全面開放 才會有機會 相對地 也可能全盤皆輸

    回覆刪除
  5. 「台灣市場太小,內需養不活自己,所以一定要外銷。」

    是不一定要靠外銷,但單純靠內銷,在人口逐漸老化、生育率嚴重低落下,
    成長速度會變得非常緩慢

    「台灣市場太小,無法產生規模經濟,養不活汽車工業。」(或其他需要規模的工業)

    同樣是3萬美金,在美國可以買一台BMW 320i,
    在台灣Luxgen Sedan 2.0旗艦型一台

    「台灣市場太小,很難發展品牌。」

    LPT也算品牌

    「台灣市場太小,規模不足以支持電影工業,所以國片無法跟好萊塢競爭。」

    美國是玩3D動畫,台灣是手工藝

    「台灣市場太小,服務業、文創這些無法外銷的產業,都沒有競爭力。」

    音樂算是台灣在華人市場少數能夠引領風騷的項目,剩下..............

    回覆刪除
  6. 是我們的自信心太小

    回覆刪除
  7. 台灣人從小被教育習慣要有標準答案,講到經濟~台灣市場太小~~就是最簡單最容易的標準答案!!
    版主用數據理出一些迷思!!
    讚!!!

    回覆刪除
  8. 過去,台灣只做得出,別人要的,當然市場太小
    在等一個時機
    做出我們有的,台灣滿滿都是市場,還可以拿出去賣
    只怕,有人不懂得怎麼賣

    回覆刪除
  9. 台灣人的錢,都埋在房子裡,捨不得花,也是個大問題

    回覆刪除
  10. 個人不認為答案是絕對的。說出大小市場的理論又如何?!代表了甚麼嗎?!
    乖乖去做事情吧,比較實在。

    回覆刪除
  11. 有些產業不是只考慮市場這件事情 舉例來說資源這件事也是很重要的
    舉你文章裡面的汽車工業的例子捷克好了
    地理位置就不能比了 還有周邊的資源也無法相提並論
    更不要說一些隱性的問題 比如說政治 經濟因素
    還有對於人民對於工業這件事的看法
    所以不要把事情簡化就推導出一些奇怪的結論會比較好

    回覆刪除
  12. 您所舉各國例子中, 在成功方有哪一國是外銷弱的?

    回覆刪除
  13. "預計會在這個專欄裡面討論一些「被大家習以為常」的觀念,但我並不那麼認為。這些事情的真相是怎樣,我也不確定,只是如果只准有一面倒的聲音,那這世界也太無聊了。"
    作者藉由數據來破除"台灣市場太小"的迷思,也沒給出一定程度的結論,讓大家好好去思考,又不是推翻市場太小的迷思就代表市場很大...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但作者這種寫作方法很不負責任,寫作程度可以算是不及格。
      如果他想要透過數據來讓大家重新思考"台灣市場太小"是否為屬實,起碼必須提出兩方意見來供讀者自己判別,但作者只簡單的用人口數跟GDP,加上歪曲的分析法來佐證自己的論點,已經錯誤引導讀者的判斷能力。
      台灣人長久以來被低落的媒體包圍,或許不覺得未提供兩面資訊的文章有何不妥,但這種要求在任何媒體自由的國家是最基本的要求。在要論證自己所認為的事實為真之前,也請舉出其他跟你所認為事實相反的例子。
      或許你會說,他只是在寫自己的部落格,但對台灣現在這個對這類話題敏感的社會,外加一堆名嘴亂噴、媒體素質低落的地方,一個部落格對台灣這群敏感、脆弱、愛國的島民會帶來非常大的影響。
      以台灣現在的狀況,我不覺得再需要一篇這種文章來擾人視聽,作者自己也請好好反省,在po這邊文章的時候會引起多少偏頗的思想與誤會。

      刪除
  14. 台灣市場太小不都老闆對自己無能的藉口

    回覆刪除
  15.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16. 套王大師某篇的一段話:與其是靠生產力過活,多數有錢人靠財務槓桿炒財富,像股票、房地產、衍生性金融商品、期貨等等。而實體經濟多半外移,造成產業空洞化,所以實質薪資,已經停滯快20年。

    實體產業都外移了,哪裡還有市場

    回覆刪除
  17. 我想這不是打嘴砲,是股票市場會告訴我們答案...內銷市場 VS 外銷市場的股票價格...其他不必多說

    回覆刪除
  18. "有些大老闆說:「大概要人口五、六千萬的國家,才能靠本土市場培養出國際品牌。」"

    文中所謂人口論,意思是:人口五六千萬,才"能"靠本土市場培養國際品牌
    而不是:人口五六千萬,"一定"會有國際品牌

    所以人口多,本來就不一定會有國際品牌。
    再者,命題本來就是"培養出國際品牌",
    即使命題成立,也只是"能培養",
    即使"有培養",也不一定會"成功培養"。

    因此,作者舉奈及利亞等國家為反例,是似是而非的論述。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就一直覺得文中論述滿怪卻又想不出個所以然XD
      感謝指出文中邏輯謬誤~

      刪除
  19. 看有關文創的論文有人提出一個想法

    ''文創的市場就是社交網絡''

    因為我們能製造出來的社交圈(點)太少
    導致無法構成密切複雜的社交網絡(面)
    如果能規劃或自然的形成很多個次文化的實體或虛擬的聚集點(比方說livehouse 或是讓次文化相關的人聚集的地方)
    這個構成的面就是市場 現在都是點和線而已
    當然這個面要越複雜 愈活絡愈好
    台灣常常說市場小 也可能是因為被國際孤立的歷史
    和掌握不到這些國際社交網絡的點 或是缺乏規畫等等
    導致做什麼都只有好多個點 頂多到線或小小的面 才會一直覺得市場很小

    回覆刪除
  20. 你到底想講什麼?

    立論不明
    反例舉的也很偏頗
    沒有中心主題,撇一句我也不知道
    丟一堆沒用數據,路上乞丐都知道市場=/=人口
    市場通路、物流、經濟體這些東西你有考慮近來嗎?

    看到一篇murmur的日記
    結束

    回覆刪除
    回覆
    1. 同意樓上,還有政治因素、人文、文化、消費傾向、該國科技建設、地理環境因素,完全沒考慮近來。
      這種胡言亂語的文章,一堆人聲援,我知道這些人都是抱著愛台灣、希望台灣好的心情寫下評論的,不過,這篇文章的論點跟分析實在太薄弱,根本無法說服人。
      兩個驚訝:這種程度的文章也趕po,為其一;一堆人認同其分析內容有感而發,為其二。

      刪除
    2. 無能老闆的走狗出來護航囉~~

      刪除
    3. 還不至於胡言亂語吧。我認為作者問了一個還算漂亮的問題,但絲毫沒有好好回答的意思。就像上面某網友所說,進入市場要考量的東西太多了。

      刪除
  21. 台灣市場太小 是因為台灣人愛買外國貨 全台灣都拿HTC 拒吃麥當勞肯德基 只吃夜市和鬍鬚張 都開裕隆車 妳看看內需強不強 哈哈 內需夠強就會有大企業 有大企業才會外銷 是價值觀的問題 應該要從教育著手 可以學習外國的科學 但就是不要花一毛錢買外國貨 保證大家都賺得很爽

    回覆刪除
  22. 不知道這篇文章邏輯哪來的,正常有點商業知識的人都會知道他的分析方式有非常大的問題...但看到留言居然有一堆人支持...好傻眼。是不是現在只要拿出數字,似模似樣的分析,就一堆人聞風起舞,就覺得是正解? 島國人民是很需要這種文章,讓自己可以安然縮回自己的洞裡是嗎?

    回覆刪除
  23. 台灣真的有許多地方可以努力,可以做的市場的確比想像中大,但這篇文章的理據邏輯似是而非、紙上談兵,不值一提。

    回覆刪除
  24. 這篇文章讓我有點無奈,對品牌行銷、市場規模、製造業分工應先釐清問題,並非混為一談。

    簡單談談你口中的skoda好了,skoda發展多久了?如果VW 1991沒有收購skoda的話會變成什麼樣?早期汽車產業發展的歷史上,百家爭鳴下,但卻有辦法生存下來的就這幾間?技術層次、國內產業政策、週圍供應鏈缺一不可。

    另外,版主對汽車工業的定義是?要有自主品牌?台灣現在有了,但國內經濟規模不是造就國內汽車工業不振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台灣有納智捷前,台灣汽車中低階零組件早就是世界車廠集團OEM tier1的供應商,這樣算不算造就汽車工業?又或者認為整個產業鏈必須全數台灣,才叫做汽車工業?還是說最後品牌端在台灣才叫做台灣有汽車工業?汽車產業是衛星工廠體系,全世界應該是沒有單一汽車品牌,有能力在一個國家、涵括一萬八千多種零組件去獨立製造出一台車子。更別提AM算不算汽車工業的一環了...

    版主您的用意很好,提點出關鍵問題給大家思考,但有些內容應該再多加蒐羅資料匯整消化,畢竟汽車工業/汽車市場/汽車品牌的發展是很有趣的,希望版主有機會可以多加了解,再來評斷skoda與捷克,乃至於VW集團之間的發展關係

    最後,我喜歡版主這句話:台灣市場到底有多小?市場又要多大才夠大?市場大或小,真的不是只看人口就說了算,我也相信,台灣市場一點都不小,因為光是便利商店、加盟連鎖業就看得出,其實市場是有的,只是你怎麼找到他。

    謝謝

    回覆刪除
  25. 將一個純利1000元且能有50%市佔率的商品,分別於1億人及1000萬人的市場曝光,一年後的獲利哪個比較高?

    回覆刪除
  26. 你要看是消費力不一樣的1億個窮人對1000萬個富人, 還是這1億對1000萬人的消費力都一樣

    回覆刪除
  27. 如果內銷就夠了,何需外銷? 不需外銷,又怎有國際知名品牌??
    開版舉那些小到不行的國家,不就是因為這些國家小到不行..所以他們的企業才會全力拼外銷,多年累積下來成就國際知名品牌,不就是如此嗎?

    舉那些市場大的國家...對阿,人家內需這麼大,內需都賣不夠了,外銷根本多此一舉不是嗎?

    別的不談,光看大陸,大陸除了砸錢買下的聯想,還有什麼國際知名品牌嗎?? 好像也沒有...但 你看那些賣涼茶的,賣清潔用品的,哪一個不是靠內銷創造出嚇死人的營業額?

    整篇文章我只同意一點,就是"多大才算大"? 這句話不該是一個概念,而是必須有一個正確的數字。一個企業的發展,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定位,想要有多大的規模,需要有多少的員工,有多少的成本,因此必須要有多大的市場。 企業需要多大的市場才能存活,這是企業必須自己計算、掌握的。

    回覆刪除
  28. 贊同作者的觀點, 但市場大小畢竟只是個概念, 實際的情況是鬼島高房價低薪資, 民生負擔比例相對高, 內銷有市無價

    回覆刪除
  29. 唉 批評別人的漏洞 總是比較容易. 每個人在看這篇文章時,心裡早有一把尺 等著抓漏洞,批評. 尤其是一些自稱" 具有商業知識"的人物, 看到把問題簡單化後, 就抨擊作者忽略太多"其他因素". 這不是廢話嗎??? 硬要細分 然道會有二件事是一模一樣,可以完全對比的嗎??
    很明顯的這篇文章是要破除"某些"迷思,讓大家思考而已.

    每人的答案 解答 論點 當然有其合理性. 因為你站在你所有的資料上去延伸.
    當變因太多時,然道有辦法找出唯一造成影響的因素嗎??? 這小學生都知道吧
    能夠找出個方向,就不錯了吧. 之後再慢慢的把變因縮小.
    天阿,竟然還有人扯到 其他政治經濟 隱性 因素. 然道你要花時間 寫個 40~50幾頁的 研究論文嗎ˊ??
    沒錯 資料不同步 論點不同 分析也跟著不同. 請報著相互討論 研究的精神 來閱讀這些網路文章. 並不需要靠著攻擊別人來證明自己比較厲害.
    很明顯的 台灣現在這個樣子 政府vs大企業家vs老百姓 大家都有責任

    回覆刪除
  30. 這篇文章邏輯完全不通,作者可以"在聯合新聞網寫專欄"實在讓人驚訝。

    市場主要是看人均GDP和消費習慣。所以奈及利亞、印尼、墨西哥人口多 ("墨西哥人口好歹也有是台灣的5倍、總體經濟規模有2.5倍" - 所以人均GDP只有台灣一半) 卻沒品牌本來就正常。

    "如果你的公司年營業額沒有破千億,最好不要說台灣市場太小,內需做不大" 和 "市場永遠不會太小,市場永遠是做大的" 這種話完全要看行業:珍珠奶茶或者王品可以,要做有國際競爭的行業就不行。台灣一家以內需為主的汽車公司能跟賓士、BMW競爭嗎?

    "15年前南韓市場太小,不知道怎麼搞的15年後就夠大了" 正是因為南韓開始打國際市場,提高了人均GDP和消費習慣!

    最後,引用一些我最近回別人的東西,你告訴我世界有沒有人會用這種資本支持打小市場的科技公司?

    "Twitter has $1.16B funding (NT$340億!): http://www.crunchbase.com/company/twitter. You got to know how venture capitalism works in general, and in U.S. tech sector in particular."

    "這是為何我一直覺得網路創業只做local market很危險,別人遲早是會進來的,不管旅遊、音樂、購物、交友、遊戲等都一樣。如果做非常在地化的網路服務還是不划算 - 技術成本太高。"

    "再給你一些數字「微軟的線上服務單位 (Online Service Division) 從2005年第一季來虧損了一百零九億美金,也就是三千兩百七十億台幣,這個單位主要的服務是Bing和MSN。不能不佩服微軟董事會,居然能忍耐線上服務一年虧四百三十幾億台幣這麼久。」"

    "想起來了:Twitter的董事長是Jack Dorsey。這個人在Twitter燒了一大堆錢、也還繼續燒的情況下2009年居然跑去開了另一家公司Square,2011還當了兩家公司的 CEO。現在這兩家公司分別拿了VC 11.6億美金和3.41億美金在燒,都還每季虧大錢。可是因為未上市股票價位都不錯,Jack Dorsey身價是11億美金!你說這種事對台灣的生意人來講是不是不可思議?換一個角度,你也可以想像台灣要在科技創業上跟美國競爭實力差了多遠。"

    回覆刪除
    回覆
    1.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2714

      「2012年推特虧損7,940萬美元,較前一年減少38%;但今年上半年虧損卻擴大為6,930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41%。」

      「執行長迪克.柯斯特洛(Richard Costolo)的收入也被攤在陽光下。2012年,柯斯特洛的基本年薪為20萬美元,但若加上股票以及紅利,總計收入為1,150萬美元。收入排名第二高的為工程資深副總裁克里斯.佛萊(Chris Fry),2012年總收入為1,030萬美元;排名第三為全球營收總裁亞當.班恩(Adam Bain),總收入為670萬美元。」

      刪除
  31. 老實講,作者真的都是謬論,一點國際觀都沒有。

    回覆刪除
    回覆
    1. 看了幾篇作者的東西,井底之蛙如此清楚自曝其短也不容易哪!

      也可見台灣青蛙之多:篇篇文章下都有群蛙唱和,不亦樂乎。

      刪除
  32. 我不太懂閣下前面拿那些國家來對比是何用意?
    那些國家的發展根本不及已開發國家,你用這個來反駁人口論根本ㄏㄏ好嗎。

    回覆刪除
  33. 一堆歐洲小國、新加波、香港表示

    回覆刪除
  34. 沒有邏輯+1
    今天內需市場小
    指的是民生物品相關市場
    以出口為主的商品不能一併拿來討論
    何況作者也沒有考慮到每個國家開發程度
    純粹拿人口多寡跟GDP來比較有何意義?
    另外
    罵老美浪費跟出口外銷的關聯在哪?
    我們賣東西給它們
    他們就一定要浪費嗎?

    回覆刪除
  35. 新加坡是個特例
    因為它的官方語言是英文,面向的是整個英語世界

    回覆刪除
  36. 先搞清楚台灣的價值還剩什麼,
    再來談市場吧!

    要救台灣,除非把官方語言改成英文,否則永遠無法入流。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