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島嶼自卑症

這篇文章是我在聯合新聞網的第二篇專欄,原文網址:點這裡

話說,上一篇專欄〈台灣市場小,那市場多大才算大?〉被很多人評為見識淺薄(還有人說你這種程度也能開專欄,台灣媒體真是沉淪了啊),那麼這新的一篇專欄,大概會被人說是更淺薄吧!

只是我想點出一個問題。在台灣,我們心裡有個預設的思想模式:「國際>台灣」,我們認為外國的報導比較可信、外國的獎項比較厲害、外國產品的品質才夠好、外國的學術才是真強大,所以我們只要有機會,就要去國外成為「國際化」的什麼,不要留在台灣,因為本土很low、很狹隘。

台灣有很多東西,是我們要等到它被外國人肯定之後,自己才有辦法肯定自己。但是我們為何無法自我肯定呢?這是一個難解之謎。

我相信這樣的思考模式總會結束(也總要結束的),才寫下這篇文章。


正文開始:

台灣社會有一種奇妙的國際化情結如果你不出國,永遠不會是台灣之光。取得外國人的認證,是我們確定自己很厲害的重要途徑。

王建民、陳樹菊、吳寶春、謝淑薇被稱為「台灣之光」,因為他們取得了外國人──美國職棒、《時代雜誌》、法國世界麵包大賽,以及英國溫布頓網球賽的「認證」。在那之前,我們並不覺得他們很厲害;一旦被外國人肯定,我們就開始與有榮焉。

在台灣得第一,並不是台灣之光;你得先被外國人稱讚,台灣人才會覺得你很厲害。

陳樹菊在台灣活了60年,直到被美國《時代雜誌》認證,我們才驚覺她的存在。
如果陳樹菊只是被台灣的雜誌認證,還會那麼被重視嗎?




這種「外國認證」的情結還出現在很多領域。不管農人種的是香蕉還是稻米,養的是鰻魚還是吳郭魚,台灣人得意的不是兒女能吃到好東西,而是「阮這攏係做外銷ㄟ呢!」我們習慣把最好的產品賣給外國人(並且驕傲),次級品才留在台灣。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在教育界,我們以孩子出國留學為傲,認為只在台灣念書、不會講英文的學生比較沒有競爭力。一旦年輕人出國留學的比例下降,不免挨一頓罵。

此外,我們也以「有沒有外銷競爭力」來判斷產業的發展性──如果你的產品不能賣給外國人(ps.其實限定西方人),大概就是二流角色,所以公司名最好掛上國際二字。宏達國際、泛博國際、晴佳國際、忠訓國際……從電子科技醫療生技顧問服務甚至債務處理公司,似乎名片上有個「國際」會比較好談生意。

我們的颱風要經過CNN報導,才會是「完美風暴」;總統要被《經濟學人》認證,才變成bumbler;我們不想看國內媒體的胡亂報導(即使是本土政治鬥爭),得等BBC的外電才一槌定音;我們的夜市要有外國人光臨,才是觀光景點;獨立書店要被外國人評選,才變成最美麗的風景;學術論文得刊登在英文期刊,才能獲得升級點數。

在台北東區的書店「好樣本事」,被美國知名藝文網站選為全球最美的20家書店。
然後我們才覺得它很美麗……
圖片來源:http://www.mottimes.com/cht/interview_detail.php?serial=174

我們的島嶼挺自卑的,我們認為自己很小,不出國比賽、不把東西賣到國外、不被外國人喜歡,就無法生存。這種觀念不能說它錯,畢竟台灣50年來的經濟發展歷程,都是用便宜的勞動力、生產高品質的產品、賣給有錢的外國人、賺取外匯來發展。這是台灣過去在「這個全球化市場」上取得的位置,不過,未來呢?我們是不是還想繼續走這條路?

走過經濟起飛的上一代台灣人,說現在的年輕人得了「島嶼狹隘症」(點這裡),不再出國留學、不願到海外工作、太缺乏國際觀、英文說得不好、只剩下自我凝視。認為年輕人已沒有過去的「007皮箱精神」──那種連一句英文也不會講,就敢到全世界去開創市場的動力,因此打拚出經濟奇蹟。

但其實「007皮箱精神」恰是一個反證:因為過去「沒出國留學過、一句英文也不會講」的台灣人也能創造出經濟奇蹟,沒道理現在的年輕人非得出國留學、說一口好英文才有競爭力。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還「敢不敢闖」「想不想闖」,而不是留不留學、英文好不好。

不過,誰說敢闖的人一定要出去世界、想闖的人不能留在本土呢?出去闖世界的人可以是台灣之光,但這不代表不想出去闖的人,就是台灣之恥。

在「島嶼自卑症」的面前,台灣永遠比世界矮一截,不出國的是次級品、有外國認證才能放心。所以我們才會一面覺得「厲害的人就去國外學電影,留在台灣沒企圖心。」一面問:「為什麼台灣拍不出《半澤直樹》?」我們一心看著廣大的全球市場,認為台中的宮原眼科不過丁點大,然後一邊反思:「為什麼台灣沒有國外獨特的城市文化?」

把最高品質的香蕉(或者螺絲、手機、電腦)外銷給外國人賺取外匯,是台灣之光;開一家最高品質的咖啡店給周遭的人品嚐,卻是島嶼沉淪的徵兆。你認不認為這其中的差異,值得我們思考?

我家附近的永和樂華夜市,牌樓上掛著英日語(其實還有韓文只是我沒拍到)三聲道,
展現了台灣人滿滿的國際思維……!!?


=====本文結束,以下是一些小感=====


老實說,這篇文章的起心動念,是看到我(之前)老闆所寫的「島嶼狹隘症」(點這裡),所以寫了相反的「島嶼自卑症」。不過,大概很多人會說我就是標準的狹隘症患者吧!

我不會否認。

但是我相信,直到有一天我們能自己定義出什麼才是好的(而不用靠外國人),我們能相信自己心裡的台灣之光很厲害(而不用外國認證)的時候,台灣經濟才真正能有所轉變。

我們老是在別人的產業規則、市場條件之下,拚命把事情做得更有效率,一直缺乏定義規則、定義產品、定義好壞的能力。大部分人把原因歸結於台灣市場太小,不過,或許只是我們不敢、沒信心去下定義而已。



■後記(難得會把閒聊放在最後)

自從開始寫專欄之後,不少人會留言批評我的文章。其實我不會太在意,反而還滿欣慰的,這有兩個原因。

其一,在網路上有個「1/9/90法則」,就是說,每100個看文章的人,其中大概90個看過就算了、約有9~10個人會推文或按讚分享,但只有1個人會花時間留言。想想看,就算只是寫批評我的話,也得要花時間構思、打字、按下留言送出,願意花時間回覆的我人,這些心意我是非常珍惜的。

其二,我寫這個專欄的目的,本來就是希望打破一些既定概念或常識,被人批評也是很自然的事。而且一件事本來就有多種面貌,看你從哪個切入點去看,所以說,如果看我的文章想罵人,那就盡量罵個爽快吧!

花蓮玉里~富里的自行車道,風景如詩如畫,大家有空多去走走吧!

最後閒聊一下,部落格將近一個月沒更新,是因為11月初跑去花、東、屏東玩了一整個星期,回來之後又得趕一本刊物的截稿。原本想在出發前貼一篇單車環島遊記的,但當時趕著整理行李,只寫了草稿還沒貼,如果有人想看的話(有嗎XD),還要再等一等了。

當然,水手服概論也還在進行中,最近正在閱讀《戰鬥美少女的精神分析》,準備寫制服元素在宅領域的發展,只是這本書有很多社會學、心理學名詞,搞得我要很費力才能看懂,因此研究的速度也減慢了。

下次的更新應該是單車環島,希望能在11月刊出。

17 則留言:

  1. 你好,其實看了之前一篇所述關於台灣市場大、小的文章,我一直想找時間與您閒聊一下台灣的經濟問題。

    雖然上篇提到了關於為何說不出【市場要大的規模大小】,我以為正是這個思考問題的破題點,當很多良性企業主在感慨國內市場「太小」的時候,很可能是對比它自身在國外市場的利基作為比較,譬如台灣的遊艇業世界第三(舊聞),相比美國西岸的遊艇市場台灣的市場就是小。
    (這當然還牽涉很多品牌、關稅、牌照等問題。)
    因此不是說不出什麼叫做大市場,而是習慣在外了要回來發展台灣的市場總是有種隔閡感。

    而這次的問題,我想結論應該是並存。
    也就是你提出的「島嶼自卑症」與何先生提出的「島嶼狹隘症」並存。
    共通點都只有一個,就是對於自己的認同感。

    回顧這20年來,認同感的喪失真的是最大的問題。

    回覆刪除
  2. 寫得好!! 這些已經佔了高位的老闆們只會一直放話。
    現在知名大學給台灣的名額已經越來越少,就算唸完拿學位的留學生多半因為國外工作機會少,終究還是回流國內,現實環境越來越艱難的時刻,有誰還能把夢想擺在第一位?

    很期待你的水手服概論,我已經追這系列堆了一年多了呢!!

    回覆刪除
  3. 不對吧
    對自我的認同感跟國際觀根本是兩碼子事
    不認清台灣今天逐漸被邊緣化的事實
    還一昧的叫自己要知道台灣有多好?台灣有多美?
    是啊,台灣人是很好,花東的風景也很漂亮
    但這跟整體產業競爭力衰退還有所得低下有什麼關聯?
    我大膽揣測作者應該是30歲上下的年輕人
    還能夠用熱情和想像力去填滿未知的事物
    沒有學歷,英文不好
    你怎麼走出國際?
    走不出國際就只能自爽啊
    爽到最後呢?
    再好好想想吧,很多事情不是靠著本土意識就可以瞞混過去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心情好,來回覆一下。「沒有學歷、英文不好,怎麼走出國際?」這個問題,可能王永慶跟郭台銘比較能回答你,我等等去觀落陰問一下王董好了。

      刪除
  4. 其實我覺得回歸到"英文能力"是否等同於"國際觀"這個點來看
    就連事實都證明英文好或不好,跟出國與否並沒有關係
    最重要的是心態
    如何發揮創意、朝夢想前進,我想才是這個世代所欠缺的

    這個時代的環境沒有過去的錢淹腳目
    多了中國崛起的威脅
    上一世代的指指點點
    其實才是真正的狹隘症
    如果真的這麼不喜歡這個世代年輕人
    那還請拜託各位大老闆專找50~60年次的人來用吧
    這個世代的人大多數基本能力都強過上個世代了阿....
    台灣年輕勞工的能力也是獲得"國際認證"的呢~

    回覆刪除
  5. 您好,我是三立新聞網(SETNEWS.NET)的網路企劃黃郁棋,不曉得有沒有可能邀請您作為名家呢?您的文章多擲地有聲,很有意思。如果稍微有興趣,希望可以給我您的E-mail,我再將詳細辦法寄給您:)

    以上,祝 愉快

    黃郁棋 敬上
    iam@hungry.tw

    回覆刪除
  6. 世界永遠存在資訊不對稱的問題
    如果攤開所有的資訊,所做的判斷決定,就會比較有共識
    台灣有企圖心,不要自卑當然很好,但也不能自以為是而不求長進
    運動競賽方面,世界第一來到台灣,當然也是台灣第一,反過來當然不成立,這是數學集合的問題
    台灣的自然景觀,我就很贊同作者想法,例如花東海岸,去過義大利帕瑪菲海岸(人生50必遊景點)才發現,花東完全不輸,規劃的問題,就像韓國濟州島還能入選世界七大奇景咧,笑死人了。但是台灣很多人還是相當髒亂而破壞環境,令人十分痛心,這是我們需要深思的問題,為何社會無法給予嚴厲的懲罰,是為了選票嗎
    再來是英文的問題,一樣是資訊的問題,如果作者日文不好,有辦法給我們宅宅的資訊嗎。在企業、金融業這種競爭強度的國際環境,當然沒有說我不想學英文的權利

    回覆刪除
  7. 您好,
    我是一個應屆大學畢業生
    讀畢您上一篇及這一篇文章
    我將來想從事的是電影及音樂產業
    但也非就讀科班
    最近便深思過您現在提的這些問題如:
    台灣市場需求、台灣商品在國際的認同、台灣消費的品味

    蔡明亮大導演明顯不是市場取向 國內鮮為人知其貢獻
    但在國際電影界享有盛譽 還有人欣賞他的理念 出錢投資他拍電影

    閃靈、紅樂團,一個是金屬樂團、一個是電子浩室
    台灣不是沒人聽,只是也沒那麼有名
    一年一度的金屬祭OzzFest跟眾名家同台飆歌的就是閃靈
    紅樂團也是頻頻受邀飛往海外在夜店或大型舞台Live演出

    我也相信"需求"是被創造的,也知道台灣的"現狀"以及"困境"
    不願因如此貧濟的經濟環境而就此出國發展
    而更想改變出生地的情況
    但不知從何做起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不是什麼專家,不過,第一步總是想辦法存活下來,然後盡力做出自己喜歡的東西吧!不是去想市場喜歡什麼,而是去想自己喜歡什麼、自己覺得什麼很酷、自己很想要什麼,但是現在市場上還沒有的,既然沒有,就自己做出來吧!
      只要真的做出自己覺得很棒的東西,背後就有一千個一萬個人也會覺得它很棒。自己=市場。
      不過說真的,想做出自己覺得很棒的東西沒那麼容易,現實上會碰到很多限制條件(我就從來沒做出過真的覺得超酷的雜誌啊),但至少在過程中會學到一些東西。
      真的很酷的東西,也許要花很久的時間才做得出來,不過不開始做就永遠做不出來。

      刪除
    2. : >
      感謝您的回覆

      常常每次思考一個問題就陷入一個迴圈
      想做一個影像配樂師 > 國內幾無穩定動畫電影工作室 > 也無播放平台
      > 又歸咎於沒市場 > 台灣經濟不好 難以推動文藝產業 > 那如何改善呢?

      希望可以不斷的找尋方法 不管是借鏡其他國家也好
      我懂您的意思了

      刪除
    3. 小弟目前也是在音樂產業的一環,我想可以回覆你這個問題。

      當你想要靠作音樂來營生甚至是職志時,你要回歸到一個非常基本的問題,你要怎麼靠作音樂存活?

      如果你是科班學生,我建議你好好去研究從巴洛克時期到現代的各時期音樂名人的生平,撇開音樂藝術上的成就,你會發現....

      有的是接案天王,有的是XX總監,有的創建了現代流行音樂體系的原型....有的是音樂補教界名師有的是當時流行音樂明星等等

      鮮少是自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或者自己只做自己喜歡,不管別人而得到成就的。他們幾乎都是音樂這門生意的成功者,那同時期一定還有很多其他彈琴做曲的人,然而你還記得他們或者說....知道他們嗎?

      那些成功者,不要以為他們都像想像中孤傲愛耍脾氣,會被寫進課本的那些音樂名家實際上很多兼備音樂才能以及很好的商業手腕(或者是靠經紀人),例如貝多芬、莫扎特等等都是佼佼者。

      yes,重點就是business,涉及商業。客人是誰?在哪裡?我可以提供怎樣的產品或者服務滿足他們?如何給?

      生意之前,不要想自己多偉大多藝術,而是能盡力做好雇主的委託。某貴族家人過世來委託莫扎特製作安魂曲,可不會亂耍藝術家脾氣把安魂曲作成費加洛婚禮....XD

      你的問題的答案其實就在這裡,這無法從音樂技術上習得,而是得要認真去研究「商業技能」這件事。

      比方說,「經濟不好 難以推動文藝產業」?事實上,以電影工業而言,美國電影工業的最大黃金年代是在1929~1933年代的經濟大恐慌年代,奇怪,大家越窮,反而越想看電影?why?

      "需求"不是被創造的,而是要被探索發現的,只是...你看得到嗎?對台灣的"現狀"以及"困境"的solution也是一樣,要先看得到,才知道怎麼解。

      刪除
  8. 暫時擱下自卑的論述,當產品、服務、技術被其他遙遠的地方的人所認同,通常代表著經過更多的篩選(可能是更便宜或者更好),不然那些外國人買當地的就好挖~~所以撇除心理層次,台灣之光的確有她值得追捧的道理。但,我也必須認同台灣的確缺乏足夠的自信而過度渴望別人的認同,這跟社會政治方向存在高度不安全感有互為因果的關係嗎?

    回覆刪除
  9. 這些自卑情節,不就擺明著是典型的後殖民心理嗎= =?
    近四百年以來的臺灣史,就是一個不曾間斷的被殖民史啊……

    回覆刪除
    回覆
    1. 正所謂台灣人奴性堅強啊...OTL"

      刪除
  10. 近年來台灣似乎很不容易有外資進來投資,(除了抄股及抄房),但中國又一直希望及施壓台灣馬政府能更開放增加陸資投資的方便管道,.........到底是台灣沒市場還是???

    回覆刪除
  11. 我的感覺...... 我看到的是井底之蛙,這個世界就那母大,哪有甚麼其他東西勒?就變成自我感覺良好與自我感覺渺小,怕生、膽怯與沒有責任感的蛙蛙。

    EX.學運是暴力衝突,扭打還有鎮壓....斗大新聞刊出,好令人驚嚇,那個第三世界4歲小朋友學著拿機槍算甚麼?他們一次暴力衝突死可以死一票人又算甚麼?演電影?

    每天可以從早到晚抱怨台灣種種不是,但台灣在國際上是一個非常令人稱羨的地方,很多人不知道,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沒有一個國家100%良好,沒有出生在那邊,所以「不知道」那邊的不好@@

    過度被濫用的 GlobalView 僅僅代表一種「視野」,學習他國語言、出國深造、還是貿易往來,那是「提昇GlobalView的方法」,還有「誰」使用何種「方法」,是學生、商人、政客或國家,影響力大有不同....假使學會了方法沒有去用~那學屁,還不是製造出更多的井底之蛙?

    利用國內媒體操控蛙蛙們已經不是這一兩百年的事情了,偏偏蛙蛙們不曉得要踏出門外看自己家,即使自由媒體已經存在國際上而且還在,但蛙蛙們真的曉得國際在幹嘛嗎?我們還有國際新聞嗎?

    我們有產生的問題,有蛙蛙,解套的方法及邏輯或許很簡單,只是一直落在鑽牛角尖的迴圈裡,便永遠不會解決問題,蛙蛙學會爬牆卻不願意跳出井裡,蛙蛙依然是蛙蛙。

    回覆刪除
  12. 一篇不錯的文章分享:
    每個人的「特質和才幹」都不同。
    http://blog.udn.com/oyt0915/17571659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