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水手服講堂」終於來到了第五集。在這裡先回顧一下,做個前情提要:
第一集裡,我們提到了「制服是什麼?」「為什麼喜歡制服?」的問題。
第二集則說明了現在大家都知道的「水手服=女高中生」這個常識,其實是形成於1985年。
第三集講述從「水手服→西裝外套+格子裙」的原因,是青春心靈抵抗大人世界的象徵。
第四集則是我這個
由於光是「80年代末~90年代中的日本社會」就是一個很大的題目,所以可能得分上下兩集才寫得完。所以在這第五集,會先接續第三集的部分,亦即──
在「學生們被大人規定、穿著水手服的束縛」→「青少年們破壞水手服」→「學校加強制服檢查政策的失敗」→「轉為制服改革:設計更漂亮的格子裙制服」的過程中
──接下來,年輕人們也發現「與其對大人們做些無謂地反抗,不如好好享受這段青春時光,把身為『女高中生』的特權與文化發揮到極致」。而在下一集中,再說明發揚「制服=女高中生特權」的精神,如何漸漸地情色化,最後變成世界通用的情色象徵。
還是要先來張好圖:
希望青山裕企大師不要告我盜圖……請大家多支持他的攝影集! |
宅宅的制服論:應該廢除制服嗎?
到現在還沒說過,其實我並不贊同學校應該規定學生「穿制服」。我當然非常喜歡制服,高中畢業15年後的今天,我還留著高中時代的制服(冬季夏季都有、連腰帶、書包都留著),而且還收藏了一套敝校的女生制服(當然也是冬季夏季、毛衣、外套都有)。但那是我的高中生活非常快樂、值得回憶,再加上學校校譽也很不錯的緣故,穿上制服多少有一種炫耀感。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自己的學校,年輕時候更是討厭被制服(這個集體化的象徵)貼上標籤。就像我也超~級不能理解髮禁是怎麼一回事(而且敝校女生沒髮禁,只有男生有,這是一種性別歧視嗎?),而既然我認為學校的髮禁、鞋禁……任何儀容外表上的規定都不合理,那麼自然也無權要求學生穿制服。
喜歡制服,又覺得學校不應該規定學生穿制服。
這是怎麼回事?
我認為(當然也只是偏狹的個人意見),學校當然可以設計制服,但學生可以自己決定要不要穿。我不認為有哪個北一女的學生,會放棄穿上小綠綠的光榮傳統;而如果學校的制服夠漂亮時尚,哪個學生會不想穿制服呢?否則每天早上起來還要花時間想今天要穿什麼,是很痛苦的事情耶。
嗯……蔓蔓北一女時代的照片(放爽的) |
就算有北一女的學生不想穿制服,也沒關係,但要如何面對同學的眼光,就是她自己要解決的問題。
好比你不想當台灣人,可以移民到美國;若你不想當台灣人卻又無法移民,只能當一個愛靠北台灣的台灣人,那政府也無權解除你的國籍(叛亂則是另一回事),不過你要怎麼面對其他台灣人的眼光,那是你自己的問題。
穿制服,其實是穿上「認同感」與「歸屬感」,無論在球隊、軍隊都一樣。如果你加入一支自己不認同的球隊,覺得沒歸屬感,不想穿上球衣,當然你有表態的權力,但上場比賽時,隊友會不會傳球給你,這又是另一回事(甚至你根本就不會有上場的機會,那就轉隊吧),如果你不在乎這些,當然也沒問題。
水手服的傳統形象:賢妻良母預備軍
扯得有點遠了,差不多該把主題拉回「水手服」上──
《Cosplay:為何日本人喜歡制服》 |
《Cosplay:為何日本人喜歡制服》提到,水手服最初的意義,是給「社會的弱者、應該守護的對象──女孩和小孩」所穿著的標誌,有著可愛、活潑形象的水手服,「對應的是賢妻良母的育成準備」,這是一種很傳統的女性觀。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現代化,這些社會給予年輕人的傳統印象,開始不斷地被挑戰。到了1980年代,許多不良少女開始把水手服的裙子改長到拖地,或是開始許多個人化改造。而面對制服不斷被破壞,學校最初採取的「取締、制服檢查」策略失敗,而後終於轉為「設計更好看的制服」的策略,在某種程度上迎合學生的心。
到了1985年,偶像團體小貓俱樂部(參考第二集)帶來了「第一波女高中生熱潮」,許多素人女高中生開始登上大眾媒體,目標讀者是都會少女的《Olive》(オリーブ)雜誌,第一次開始用「○○高校一年級.○○子小姐」的頭銜來稱呼雜誌裡的模特兒,「現在許多雜誌都用這樣的表示法,但在80年代,在雜誌上用這種頭銜登場的女高中生,是非常新鮮的事。」(《制服概論》酒井順子)
1980年代最受青少女喜愛的時尚雜誌《Olive》 |
「我是現役女高中生喔!」
「跟我一樣的女學生,在電視、雜誌上出現了,我也更受注目的話就好了!」
女高中生們意識到,自己的群體在社會中其實是一個很特殊的存在,而且跟當季水果一樣,這樣的存在是有時間限制的(畢業就不再是女高中生了),於是,就像拚命要從地方預賽打進甲子園的高校球兒,女高中生開始用力地向社會宣示自己「年輕的價值」。
《制服概論》作者酒井順子(她也是《敗犬的遠吠》的作者,她的書真是好看,文字淺白又幽默,不說複雜的道理,但是許多感觸都可以讓我開懷大笑)說,她就是發現「自己是女高中生」在這個(日本)社會上,有多麼可貴價值的第一世代。
女高中生的價值覺醒
酒井順子的高中時代是1981~1984年。在她之前的日本高中生,大部分都是放學之後,先到車站廁所換上便服,再去逛街;但到了她這個世代,大家卻都開始穿著水手服去逛街了,甚至即使假日也會穿制服出去遊玩。
雖然最初開啟「女高中生風潮」的是大眾媒體,不過在此之後,少女們自我認知的覺醒才是真正的推動力。「水手服」本來代表的是「社會的弱者、需要被保護的對象」,如今卻成為「我們年輕、我們可以自由地戀愛和生活、我們很有價值、我們才是特權階級」的象徵。
附帶一提,這股女高中生熱潮剛好跟上1980年代末的「制服改正」潮流(學校開始設計比水手服更好看的格子裙制服),而就在這個時候,在女高中生之間,把水手服的裙子「改長」的流行,開始變成「把裙子改短」露出大腿的流行,向世界公開表示「我.正青春!」
這裡還有另一種說法:
《Cosplay:為何日本人喜歡制服》採訪了日本最大的制服廠商尾崎商事,他們的說法是,過去水手服的上衣很短,女學生只要舉起手來就會露出腰部,所以裙子長一點,在視覺上比較平衡、好看。但制服改正後的西裝外套+格子裙制服,由於上衣(西裝外套)比較長,自然下半身的格子裙要短一點的比例,才比較好看。
(我對流行時尚什麼的一點也不懂,不過這個理由聽起來是挺有道理的……)
傳統水手服的上衣很短,所以裙子要長 |
新制服的西裝外套上衣較長,裙子改短才好看 |
被制服所包藏的、性的意味
所謂的制服,其實有著把青春少女即將成熟的肉體,用土氣的包裝隱藏起來,讓世上的人和高中生自己都忽略這個事實的目的。
不過酒井順子卻說,這個策略卻產生反效果,「就像吃鮭魚卵的時候,搭配最單純的白飯才能顯現魚卵的鮮味;如果搭配海膽和鵝肝醬,反而都吃不出味道了。」
把青春少女這個人生最完美時期的身體,用單純的制服包裝起來,就像鮭魚卵蓋飯一樣,反而更能展現出素材的美妙之處。如果沒有制服的存在,高中生大概會學電視裡的偶像明星,穿著華麗的服裝吧!但這就像鮭魚卵和海膽一起吃一樣,反而讓魅力互相抵消了。
只能說酒井的這個見解真是太精闢了。我一直認為,男生其實非常討厭那種情色意味濃厚的薄紗制服,穿著那種上衣半透明、裙子短得露出屁股、還化個大濃妝,整個就是酒店小姐fu啊,根本是在褻瀆神聖的制服!穿著最單純的白衣黑裙、學生內衣,裡面覆蓋的即使是再普通不過的身體,也反而可以吃出醍醐味的說。
鮭魚卵就是要搭配白飯,才吃得出好味道。跟青春少女穿制服是一樣的道理。 |
即使在學校裡,一到大熱天就可以毫不猶豫拿著墊板往裙子裡搧風,一點也沒有女生的樣子;但只要一出校門,就能體認到「我是神聖的女高中生!」
就這樣,1980年代末期的日本,迎來了第一次女高中生熱潮。
結語
然而到了1993年,隨著日劇《高校教師》(真田廣之、櫻井幸子主演)開播所引發的「第二次女高中生」熱潮,日本社會和女高中生,卻開始往有點危險的方向轉變……(下集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