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7日 星期五

經濟開發,拜託用點新招吧!

這是我在聯合新聞網的第六篇專欄(原文在這)。寫這篇文章的起心動念只是基於一個疑問:我們嘴巴上老說要「拚經濟」,但實際上到底要做些什麼事情,經濟才會變好呢?

很多人(包括我)可能覺得,拚經濟是政府的事,跟我沒關係。的確,從阿扁到馬總統,每到跨年元旦就要高喊「拚經濟是最高目標」,可見未來無論是張三李四總統,大概都會繼續保持這個優良紀錄。

講到拚經濟,我們心裡閃過的畫面大概都是「十大建設」「兩兆雙星」什麼碗糕的大型計畫、開發案什麼的。這類型的「建設」,基本上跟我和丈母娘一起看的民視三立本土劇的情節,差不了多少──

總之就是政府有個開發案,民間企業要去標下來做,在某個地方要開個工業區(或生技園區科技園區what ever,名目不一樣而已)。在開發計畫報告裡,總之會有成立後預計可以創造幾萬就業機會、幾十億產值、引入多少外資、創造GDP成長好幾%這樣。

「經濟開發」的想像畫面大概就這樣。
總之就是劃一塊地、蓋個工業生技科學綠能whatever園區,然後就會經濟成長惹~

至於原本在那塊土地上種田養魚做工或沒在幹嘛的人,嗯,不好意思,為了拚經濟、為了產業升級、為了台灣的競爭力,要請你們離開這裡,政府會給你們補償。什麼!你不要補償、不想離開?你們為什麼要妨礙拚經濟、為什麼要阻止大家發財變有錢呢?為什麼還會有一些社運人士來抗議,你們都是台灣輸給中國韓國的元兇知道嗎?

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幾個開發案:中科四期、苗栗大埔、桃園航空城……每個都上演這樣的情節。

但是,難道所謂的「經濟開發」真的只能像本土劇演的一樣嗎?難道那些抗議的人真的只是來亂的嗎?拚經濟的大旗是不是真的那麼所向無敵?我們難道除了GDP,沒有更值得追求的東西嗎?

我把結論寫在前面:絕對不是這樣。許多人認為專制是有效率的,民主就是太亂所以妨礙了經濟發展效率──這個觀點是錯的(也就是說,沒有證據能證明中國共產黨和新加坡比較能促進經濟成長)。唯有維護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權力,才是經濟發展的方法。

這當然不是我說的,而是諾貝爾獎得主沈恩教授說的。至於詳細內容,如果你還有興趣,就點開來繼續看下去吧!



=====正文開始=====

如果你是台灣某個縣的縣長,想要拚經濟,請問有什麼方法?

首先徵收一大片土地,命名為某某科技園區(或者觀光園區),想辦法劃來一些水電基礎設施,招商蓋工廠(或飯店),就可以炒地皮賺一票,創造經濟成長。接下來再雇用便宜勞工,生產東西外銷出去(或讓外地有錢人住房),又可以創造外匯和就業機會,號稱是政績了。如果薪水太低請不到人,還可以呼籲政府開放外勞或讓新台幣貶值,否則企業會沒有競爭力。

我們相信只要規畫一個開發案,耗資幾百幾千億成立某某園區,掛上國際化自由開放市場的大旗,就可以創造經濟成長、增加就業機會、讓我們有錢起來(至於誰會變得最有錢?總之不是你)。這種拚經濟的方式,不只出現在8點檔本土劇,現實社會中也正在不停上演。

中科四期、苗栗大埔事件、到桃園航空城……一系列產業園區圈地大賽中,只要有人提出異議,就會被扣上「難道你反對經濟成長?」的大帽子。而那些被不當徵收土地的居民,也只能吞下「為了大家要更有錢,你就犧牲一下小我」的悲哀。

為了讓大家變有錢,你就犧牲小我一下,讓我們蓋科學園區吧!
ps.總之不要犧牲到我就好。

這實在是不禁讓人懷疑,難道經濟開發就只剩這一招嗎?難道為了拚GDP成長率,犧牲某些人(搞不好哪天就輪到你我)的自由是不得已的選項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經濟發展,不只是GDP成長


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沈恩(Amartya Sen)在《經濟發展與自由》(Development as Freedom)書中說明:經濟開發不是舉著工業化、現代化的大旗,達成GDP成長或財富增加就好,而是「人們享有的實質自由的擴張過程」,其中包括教育、醫療、言論自由、參加集會、參與就業,以及取得融資的便利性等等。

經濟開發是為了讓每個人有能力去做它認為有價值的事,而自由能促進經濟發展,也是因為它讓個人能力得以擴張,達成自己所珍惜的生活方式。若只把拚經濟看成是拚經濟成長率,眼光就太狹隘了。

沈恩提出了「發展即自由」的觀點──增進人們的自由,不但是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也是發展的手段。「把經濟成長本身當成目的並無意義。發展必須更關注增進我們的生活以及所享有的自由,讓我們成為更完全的社會人,能運用自己的意志與世界進行互動,並對它產生影響。」

只要給予公平的機會,人們就能主動規畫自己的命運,而不用是某種精明發展計畫之下的被動受惠者。也只有讓人們自由規畫目標、發揮能力,才能達成經濟發展的目的,限制自由(無論是就業的自由、言論自由、或教育、醫療、融資的自由)並不能加快經濟發展的速度。

「促進自由」不只是經濟發展的目標,也是經濟發展的手段。──諾貝爾獎得主Amartya Sen。

對照台灣的現狀,「為了發展經濟,農人就請犧牲小我」的看法,其實站不住腳;那些讓大企業可以低利貸款,小人物卻苦無融資機會的制度,才是經濟發展的敵人;而對於各種開發案提出異議的聲音,其實正是拚經濟的方式。

只要談到經濟開發,幾乎所有人都把抗議群眾想成「是來亂,來阻礙開發的」,所謂的「李光耀觀點」認為,限制一些政治自由和基本公民權,對促進經濟是好事。但沈恩卻說,沒有證據可以顯示專制政治能幫助經濟成長。因為政治參與和異議本來就是經濟發展的一部分,你不可能把這個部分砍掉,卻還想要促進經濟成長。「就算你非常有錢,但被禁止自由發表言論、不能參與公共辯論,還是會覺得被剝奪了某些有價值的東西。」

財富只是爭取自由的手段


我們不是要貶低經濟成長的重要性。GDP很重要、讓人們變有錢也很重要,但是財富的重要不是來自它本身,而是因為財富是一種手段,可以讓我們爭取自由、擁有值得珍惜的生活。

所謂的經濟開發,應該是要讓各行各業的人都有足夠的財富與機會,去過他們想要的生活,而不是把務農、做工的人視為落後,強迫來個「產業升級」變成科技園區,然後一切就會很美麗。而維護言論自由、參與集會的自由,才能產生有利的經濟環境,更何況,政治自由和公民權力本身就很重要,不用透過它對經濟的影響來正名。

拚經濟是要讓我們爭取自由、擁有值得珍惜的生活。如果連自由都沒有了,拚經濟還有屁用?

======正文結束======

來寫一點後記:

這篇文章我是抱著「就算沒人看也要寫」的心情來寫的。希望提供不同的觀點來看「拚經濟」這件事。畢竟身為一個經濟系畢業生,我時常搞不懂經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不過這篇文章的收視率比想像中的好,也讓我有點訝異。

老實說,沈恩教授的書非常難讀,「發展即自由」的許多推論我沒有看懂,只引用了他的結論,這部分寫得不周延。如果有很瞭解的強者,也希望能分享一些你的意見(底下的留言我都會看到)。當然,如果我說錯了,也請盡量罵一頓。



4 則留言:

  1. 陳年老罈副總統還在主張公平正義擺一邊,先拼經濟,然後一大堆丁丁相信他。

    回覆刪除
  2. 1.確實GDP 衡量的方式、角度都不理想,就如會計很多準則也都相當智障。但這也都是沒有辦法中的客觀辦法,至少有個簡易衡量的基準,如果我們可以訂出一個修正版,可以考慮到生態環境、生活品質,那自然是更好,這當然不是件簡單的事,不然早就開始使用了

    2.人的生活品質一直受到"科技"而改善。目前中產階級的任何一個人的生活都已經比百年前美國首富洛克斐勒過得好,不管從食衣住行醫療方面,我們都已經輕易超過他了,問題是我們不滿足

    3.精英政治還是全民政治,一直爭議不止,我贊成精英政治。我年紀跟宅宅少女心可能差不多,也是久居天龍國,後來成家後搬到板橋落後社區,工作是金融交易。
    小時候我沒想法,覺得大家都很聰明,都很自律,都很善良,所以全民政治是好的。現在我完全大改觀,當接觸後才發現社會上人百百種,有些人看法、觀念真的會嚇死人,可以說就是無知吧,懶惰、劣根性、邪惡的人也都存在,要怎麼採納他們的想法。
    舉交易的工作來說,這個就不是群體決策的世界,只會有一個判斷是對的,金融市場的走勢有辦法用交易員投票來決定嗎?一個有前瞻性、邏輯銳利的人勝過萬萬個草包。工程師、醫師的決策何嘗不是如此?不是人多算數

    4. 大埔跟文林苑是兩個典型的案例,歷史會思辨,我所看到的是人的惰性、拒絕改變。因為夾雜了爛縣長跟貪建商讓這兩件事情的本質看不清,
    你可以想想,其實基隆可以像溫哥華、台北市可以像米蘭,只要不要一堆人堅持他家就只能是四層樓公寓,要把其他欲入住台北的人都趕出外圍

    4.學經濟的人,不需我來說明第一產業跟第三產業的附加價值差距有多少,這個也不是有沒法辦法融資的問題,如果你是銀行授信人員,你自有可借無擔貸款的名單

    回覆刪除
  3. 我贊同,但此立論無法說服,對於贊同經濟開發者,犧牲小我完成大我者

    我們還能做甚麼嗎?

    回覆刪除
  4. 這是超讚的文章!!!

    回覆刪除